最近想要去找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史學家
尼爾‧弗格森(Niall Ferguson)新書
《金錢的躍升》(The Ascent of Money這本書,
從四千年金錢發展史尋找突圍脫困的智慧靈藥。
弗格森不僅解說貨幣如何由硬幣變成紙幣,
以及金本位制的優缺點,
更洞燭先機研判眼前經濟衰退的病根,
針砭在金融關係日益糾葛的全球化世界,
美國次貸問題為何一發不可收拾,延燒成災。
 
新書的話~可能就要看英文版了吧@ @"
綜觀長遠歷史中找尋經驗去解決   很值得去研讀一下

 

搶救金融海嘯 學者把脈
 

 

大蕭條連美國聯準會主席都救不了

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開藥方:私有市場無法提供需求維持高就業率,政府應找事雇人做,而且需要大手筆的公共投資,規模要比羅斯福總統新政還大……

 

2008年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(Paul Krugman)向來以好文筆馳名:《財星》雜誌譽為「凱因斯以來,文章寫得最好的經濟學家」,更有評者稱道可與日本俳句、狄金蓀的詩和馬蒂斯油畫爭美。克魯曼更為人知的是他的「烏鴉嘴」:去年底諾獎頒獎典禮前夕,他又語出驚人,大膽預告世界經濟衰退將持續到2011年,全球出現零利率、零通膨、零復甦。

偏偏他儼然「經濟靈媒」,對未來的預告往往分毫不差,1994年他直指亞洲經濟榮景只是泡沫,三年後果真爆發亞洲金融危機,讓他一炮而紅。他1999年出版《失靈的年代》(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),就大聲疾呼經濟大蕭條虎視眈眈,應當早做防備。不料金融海嘯來得又狂又猛,克魯曼在世界領袖頻頻出招仍束手無策之際,推出增訂版新書《經濟大蕭條反撲與2008危機》(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and the Crisis of 2008),替無量下跌的全球經濟把脈開藥方。

經濟成長停滯發生在日本,難道不會出現在美國?

 

十年前克魯曼在《失靈的年代》中,深入剖析日本、泰國及墨西哥等國家面臨不景氣的肇因和解決之道,尤其痛陳避險基金對經濟變局的影響。他認為經濟成長停滯是因需求面萎縮,局限了許多地區的發展。

當年克魯曼警告:雖說人類對經濟知識的掌握大幅精進,但現有政策無法杜絕全球經濟衰退的可能。他的洞見沒獲得應有重視,畢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儘管嚴重,但沒多久就結束;日本1990年代的經濟問題有獨特背景,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也只產生些微影響。

克魯曼表示,寫《失靈的年代》主要動機是看到日本的慘況。由於美、日兩國體質相近,都是高度發展的先進國家,有穩定政府運轉,竟然面臨經濟成長停滯危機:「我忍不住想:如果會發生在日本,難道不會出現在美國?」他藉個案研究方式,發現經濟走勢難把握,政府即使採取妥善對策因應,仍會爆出意外的結果;引證現代世界金融體系潛藏各種不確定因素,亞洲發生金融危機才引爆浮上檯面。

「經濟大蕭條」病毒對降息抗生素產生抗藥性

去年十月修訂完成新書《經濟大蕭條反撲與2008危機》,克魯曼更深入論述「經濟大蕭條」連美國聯準會主席都救不了:延續過去的經驗法則,經濟一衰退,聯準會主席就祭出調降利率法寶。然而「經濟大蕭條」像是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病毒,所有對抗衰退的解藥一概無效時,造成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和1990年代日本經濟空白十年的病灶也將再度發病。

克魯曼點名2008的經濟危機起自邁阿密的美國人購置根本買不起的房子,引爆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嘯。許多貸款公司和投資管道不像銀行受到應有的規範,演成今天無法收拾的金融爆點。克魯曼指出,銀行或金融機構將存戶存款投入有風險的投資並無不當,問題在銀行過度承諾高報酬、低風險;他建議要拉高管制標準,「只要在金融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,無論是否有危機,都應規範不能冒過高風險」。他直指聯準會前主席葛林斯潘太有自信,篤信聯準會有足夠實力對抗危機,簡直像派對狂歡後保證載人平安返家的駕駛。美國身處困局風暴,不得不歸咎葛林斯潘未積極規範金融體系,採取預防措施。

貨幣政策無力扭轉局勢,政府應致力基礎建設

 

在這波席捲全球的金融海嘯中,美國暴露出金融體系像困陷在經濟危機的發展中國家一樣脆弱,必須採取斷然措施,避免讓世界經濟惡化,演成恐怖的大蕭條。「大家綁在一起,如果聽任市場機制運作,只會讓整個世界的資本市場垮掉。」克魯曼在新書提出「直接的解決方案」是:拯救金融、提供銀行資金,以及「凱因斯式」的政府支出,呼籲美國政府投入基礎建設,儘管會造成赤字短期飆高,卻有長遠利益。

由於民眾賣股變現,私有市場無法將持久資本轉換為直接可用的現金,政府應立即介入:直接或間接購入長期債券,支持社會投資以換取現金。貨幣政策無力扭轉局勢,克魯曼提出「傳統的凱因斯財政刺激」方案:私有市場無法提供需求維持高就業率,政府應找事情雇人做;更需要大手筆的公共投資在就業機會、基礎建設和教育,規模要比羅斯福總統的新政還大。

銀行外看不到擠兌人潮,許多人在網路銀行按滑鼠

 

被問及現況和1930年代大蕭條相比,克魯曼說表象容易騙人,「銀行外看不到擠兌人潮,但許多人是在網路銀行按滑鼠。雖然不像大蕭條時街上人滿為患,情況卻相去不遠。」

克魯曼表示,增修完稿時正逢雷曼兄弟破產噩耗驚爆全球,當時情況已經很糟,沒想到接續幾周每下愈況,美國每月減少三十五萬至四十萬個就業機會,「三個月前我會說失業率到10%的機率不高,但現在機率可能超過三成。」

 金錢是人類歷史前進的動力

哈佛大學經濟史學家弗格森針砭病灶:亞洲的高儲蓄率,讓沒收入、沒工作也沒資產的美國人取得全額房貸。

歷史是當下的借鏡。全球金融危機人心惶惶,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史學家尼爾‧弗格森(Niall Ferguson)新書《金錢的躍升》(The Ascent of Money),從四千年金錢發展史尋找突圍脫困的智慧靈藥。弗格森不僅解說貨幣如何由硬幣變成紙幣,以及金本位制的優缺點,更洞燭先機研判眼前經濟衰退的病根,針砭在金融關係日益糾葛的全球化世界,美國次貸問題為何一發不可收拾,延燒成災。

書名明顯是向科學史家布魯諾斯基(Jacob Bronowski)1970年代由電視腳本寫成的名著《文明的躍升》(The Ascent of Man)致敬。《金錢的躍升》在英國出版時,金融危機方露徵兆,弗格森卻預見許多現今的金融亂象,書因而大紅,美國公共電視還將改編同名電視影集,於今年上檔。

悲觀賣方遲早多過樂觀買方;貪婪終究變成恐懼

 

在弗格森眼中,金融史是所有歷史的背景故事,「由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,金錢的躍升始終是人類歷史前進的動力:一種創新、適應到整合的複雜過程,與科學發展同樣重要」。他相信:「每一個歷史現象背後都藏有金融線索。」美國內戰時,南方政府就是缺少現金、工業能力和人力才失敗;文藝復興時期藝術與建築的輝煌成就,追溯起來,是因義大利銀行家將東方和阿拉伯的數學應用於金融。

「荷蘭共和國靠史上第一個現代股票市場,在財政上勝過擁有世界最大銀礦的哈布斯堡帝國;法國帝制不靠革命無法推翻,但一個蘇格蘭殺人犯Nathan Rothschild創造了史上第一次股市泡沫,瓦解了法國的金融體系,他和在滑鐵盧打敗拿破崙的威靈頓公爵同樣功不可沒。1880年代全球第六富國阿根廷到1980年代變成通膨嚴重的窮國,國力衰退全是愚蠢的金融政策造成。」

達爾文理論也是弗格森演繹說理的重要依據:金融體系不斷隨著環境改變更新,它的演化有賴滅絕和新生。「金融史基本上是制度性突變和天擇的結果。與自然界法則相同,金融史的演化取決於地緣政治的鬥爭和金融危機的大崩解。」金融史給人最大的教訓是:所有榮景的泡沫早晚都會破滅。悲觀的賣方遲早會多過樂觀的買方;貪婪終究變成恐懼。金融亂局在歷史上一再重演,長期來看,短期混亂再正常不過,人類想盡辦法避免,終究徒勞。

中國兩千六百多億美金盈餘,大半都借給美國

 

將歷史事件和當下現況並比對照,是本書最大賣點。弗格森指出,近代的金融革命推動印度和中國在短短一個世代由貧窮到富有,是人類歷史前所未有的經濟轉型。他將1870到1914年全球化帶來的國際投資,類比地球村時代大規模的資金流動,指出兩者差異:十九世紀多是英法和歐洲已開發國家資助發展中國家的基礎建設,目前是仍在發展的中國資助美國的消費。

中國家庭、企業的高儲蓄率與美國依賴貸款提前消費形成鮮明對比,「2007年美國必須向世界借貸八千億美金,中國卻有兩千六百多億盈餘,大半借給美國,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美國的債主」。弗格森相信,這是2008年金融泡沫破滅的重要原因,「亞洲豐沛的儲蓄後盾是美國房貸市場資金橫流的動能,讓沒收入、沒工作也沒資產的美國人取得全額房貸。」

由榮景擺盪到大蕭條,興與衰只是情感波動的產物

 

「中─美國(Chimerica)是極佳的雙子國,占全球陸地十分之一、人口四分之一,過去八年卻創造全球經濟產出的三分之一,帶動超過二分之一的全球經濟成長。」但中美關係是否會惡化為某種貿易戰,不得不中止目前的全球化?弗格森以史為鑑:十九世紀的全球化終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,戰前世人對時代的脆弱毫無警覺,有人更深信強權間發生戰爭在經濟上全無可能,因為「國際金融相互依賴太深」。

弗格森視金融市場為「人類的鏡子」,放大世人更迭變動的弱點、心態和價值觀,「由情勢大好的榮景擺盪到情勢嚴峻的大蕭條,興與衰都只是人類情感波動的產物。傷疤和美麗肌膚在我們眼中同樣清晰,那都不關鏡子的事。」

 

【2009/01/04 聯合報】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kura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